恋爱不是大学阶段的“必修课”

发布时间:2024-03-20文章来源: 浏览次数:

大学生谈恋爱是极普遍的现象,有的同学在恋爱中收获了甜蜜和幸福,也有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尝到了苦涩和心酸。

从生理上说,大学生二十岁左右的年纪,青春烂漫、充满活力,谈恋爱是正当龄。但从心智、经济基础等方面讲,大学生谈恋爱比起真正步入社会的“大人”来,似乎又差点儿意思。

有一些高校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恋爱心理学一类课程,这类课程往往异常火爆,甚至会形成话题效应。这说明,大学生对恋爱是感兴趣的、是上心的,甚至是向往的。

但是无论多么感兴趣,成功的恋爱经历需要依托多方面条件,并非随心所欲可以获得。条件具备了,恋爱的鲜花自然会盛放;条件不成熟,一味追寻只会徒增烦恼。我们不妨以顺其自然的态度看待它,因为恋爱并不是大学中必不可少的经历。

有一句话曾在校园中、网络上流行,说“没有谈过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”。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。大学生的主业是学习,大学生涯的主题是成长。恋爱对于大学生完成主业、实现成长目标并非必要条件,恋爱的过程也并非必须在大学阶段进行。对于大学生涯来说,恋爱也只是一门“选修课”,莫要抱着“必修课”的执念去强求。

健康的“恋爱观”首先要求我们想清楚恋爱是为了什么,并且以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些恋爱动机的两面性。

有一些同学可能是因为好奇心而谈恋爱。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环境,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,有时候会觉得恋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,想要去尝试一下。尤其是看到周围很多同学都在谈恋爱,自己也不愿单身一人。

甜蜜的恋爱感受或许会给大学生活锦上添花,但是能够给校园生活增添亮丽色彩的事物远不只爱情一种。参加校园活动、社团活动、志愿服务、社会实践、科技竞赛、体育锻炼,同样能给大学生带来新奇、有益的成长体验。

同时大学还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空间,我们可以结识来自不同家乡、拥有不同兴趣爱好、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,了解他们的故事、分享彼此的见解,这种交流和碰撞也是非常有意义的。如果因为执着于谈恋爱而失去更广阔的交往和沟通视野,对大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种遗憾。

还有一些同学可能是因为寂寞而开始谈恋爱。大学生活充满了变化和挑战,有时候亲密的陪伴或者温暖的怀抱能让人感到安心和安慰。所以有人会把恋爱当作摆脱孤独的方式,尝试找到一个可以分享生活的人。

诚然,与另一半分享生活、互相支持和关心,可以在心理上给予我们一定的慰藉和满足感。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排解孤独而匆匆开始一段恋爱关系,可能会导致选择不当,与并不适合的人建立感情,从而带来不圆满的结果。

填补空虚归根结底是要靠丰富个人学习实践生活,不能过于依赖恋爱关系。沉迷或过度依赖恋爱关系可能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流失,影响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。

大学里的学习生活其实是非常精彩和充实的,虽然说学习可能会有点累,但是当我们慢慢地掌握一门新的知识、解开一个个知识的迷团,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会更加真实和充沛。

在大学中,对于是否要建立情感关系,要综合考虑自身情况。要避免因为受到舆论、环境、他人期待等因素左右而盲目寻求恋爱,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困扰。

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学业和个人发展不会因为恋爱而受到太大的影响。如果个人精力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学习任务,或者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学习阶段,就不该把心思过多地投入到恋爱中去。

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化的关键时期。这个时期需要大学生不断充实自己、自我提升,时刻准备着迎接未来的挑战。如果把大把的时间都消磨在花前月下,学习的主业可能会受到消极影响。学业、爱情“双丰收”固然令人羡慕,但在现实中,并非所有人都能从容做到兼顾学业和爱情,此时应当坚持学业放在首位。

此外还得考虑自身的情感状态和成熟度。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情感能力和处理人际交往能力有足够的信心,那么就可以考虑开展恋爱关系。但如果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,还不足以承担恋爱所伴随的责任,或者对于恋爱的态度还不够清晰,那就不要去摘“强扭的瓜”,不妨先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。

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清楚,我们遇到和期待建立恋爱关系的对象是否合适。选择伴侣时,不能只看表面的吸引力或者短暂的激情,更要考虑到双方的基本价值观是否契合。

在小说《青春之歌》中,余永泽对主人公林道静有救命的大恩情,林道静又很欣赏余永泽的“骑士兼诗人”风度。可是他们生活在一起后为什么最终分开了?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念不同。

有句话说得好,爱情如同两个半球,只有两者完好结合才能正常滚动。只有遇到和选择一位真正志同道合、能够彼此支持的伴侣,才有可能建立起健康、稳定的感情关系。

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:医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