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全国复工逐渐推进,最近听到最多的一个说法是:疫情过后,可能会迎来“报复式消费”。微博上,“疫情过后的第一件事”话题阅读量高达4.1亿,“吃火锅”的回帖点赞数超过了20.1万,不少快被憋坏的“宅男宅女”扬言要“报复性消费”。
同样,商家们也太渴望消费者来一场酣畅淋漓的“报复性消费”,以弥补一季度生意损失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1~2月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,同比名义下降20.5%,其中餐饮收入4194亿元,同比下降43.1%;商品零售47936亿元,下降17.6%。分类别看,化妆品零售额为387亿元,同比下滑14.1%,这是化妆品十年来的首降;服装鞋帽、针纺织品类零售额为1534亿元,同比下滑30.9%;黄金珠宝零售额为277亿元,同比下滑41.1%。那么,疫情过后,到底有没有“报复性消费”?
从表面上看起来,实体零售期盼的“报复性消费”,似乎来了:奶茶外送订单翻番式增长,淘宝账户“待收货”、“待发货”飙升,直播间买到断货。
杭州大厦开业首日5小时营业额超1000万;杭州武林银泰复工首日销售额超去年同期;海底捞上海某店就餐仍需排队一小时……
清明节期间,多地景区实施限流政策,“人山人海”的场面,不禁让有些人感叹“报复性消费已来”。
此外,各地政府以及企业,也在陆续发放消费券,刺激消费增长。以杭州为例,已经发放了两次消费券,两天内就显现了15倍的拉动效应。数据显示,截至3月29日,兑付政府补贴2983万元,带动杭州消费4.53亿元。
可以想象,部分餐饮、零售、娱乐行业会在此次疫情结束后,迎来一波消费高峰。这是疫情期间蓄积的消费欲的集中释放,也是各种情绪的集中宣泄。
不过,根据一些市场调研来看,人们口中的“报复性消费”,恐怕还是一种“补偿性消费”。一杯奶茶、一顿火锅、一次美甲,寄托的是对日常生活恢复正常的迫切期盼。对于所有金额小的消费,一定会有非常强势的反弹,即使是非必需品——从一周一杯奶茶“报复”成一周三五杯难度不大。
有业内人士就坦言,疫情结束后会出现短暂的报复性消费,普通消费者压抑已久的需求会爆发,但肯定不会太久,你特别想吃火锅,吃了一两次后也就不想了。